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教师党员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7月7日至11日,我院精心组织开展主题为“重走鸭绿江畔 铭记抗战精神”2025年度教师党员党性教育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活动。活动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夏冰、学院党总支书记古威带队,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袁久斌、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柴续续及各教研室部分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共同参加。
研学团队先后走进丹东、抚顺和沈阳三地多处承载厚重历史的关键红色革命地标,全体成员身临其境地学习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深刻感悟了伟大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磅礴力量。通过时空折叠、精神对话、实践淬炼三重维度,使党性教育从历史深处走向心灵深处,真正实现“一次学习,终身烙印”。
同时,研修团队依托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雷锋纪念馆、张学良旧居、北大营旧址陈列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等红色圣地,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现场教学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把思政课从课堂搬到了红色圣地,打造了生动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展示了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创新教学形式、讲好新时代伟大成就、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青年教师范爱娜结合革命烈士胡修道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和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
在鸭绿江断桥,青年教师李志远以断桥的实物遗存为生动教材,讲解了断桥的建筑细节,深刻剖析了这座桥的双重历史身份:它既是日本侵华殖民掠夺的无声控诉,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被迫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战争的见证。教师们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在雷锋纪念馆,青年教师李奕苇以“雷锋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和“雷锋与拖拉机”故事为切入,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倡导从点滴善行践行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活雷锋”,引发师生共鸣。
在张学良旧居,在张学良旧居,青年教师祁彦含以张家父子的爱恨情仇作为切口,重点讲述了张学良一生中与旧居密切相关的几件大事,倡导从历史担当中汲取精神力量,争做新时代有责任感的青年,引发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
在北大营旧址陈列馆,青年教师沈子尧、杨欣分别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两门思政课课程角度出发,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历史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青年教师陈鑫洁生动讲述了“沈阳审判”,研学团队深刻了解审判背后的故事,审判过程保障战犯辩护权,对认罪者宽大处理,体现新中国法治文明。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安琪以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为导入,展开讲述“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故事中所凝炼的那段激情岁月与工人精神,正是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原因,也是引领未来东北振兴的根基。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中,研学团队在学院党总支书记古威带领下,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初心使命。在研修活动结束后,夏冰和古威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要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深挖红色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切实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大任。
参加研学的各位老师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雷锋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用历史眼光、创新思维,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切实提高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不断引导青年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