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我院积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学、真懂、真用、终生受益的理论教育课,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德性、培养情感、锤炼意志,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起来,成为“大思政课”。
3月16日下午在学院副院长夏冰、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古威以及相关课程教研室老师的带领下,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小组带领学生分别走进金堂县兰家店社区、川福号社区和来宝沱社区开展实践教学。
在兰家店社区、川福号社区和来宝沱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实践讲解员向师生全面细致的介绍社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治理现状、公共设施、人文特色和改革成效,并通过带领师生实地参观社区传统文化角、休闲娱乐角、群众工作之家、革命陈列馆、英雄光荣榜、英模事迹墙的方式,普及社区生活和治理的相关知识,并展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实际成效,让学生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听取完社区工作人员的讲解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在现场分别为学生组织了一堂实践教学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结合社区治理实际,深入浅出的向同学们展开讲解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及社区治理的方法、原则、目的等。让学生明白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要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着眼于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切实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为主题,围绕社区生活,通过具体实例,对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及侵权责任的常见类型、认定原则、承担方式、诉讼时效等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解读。讲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医疗损害、产品侵权、高空抛物、物业纠纷、饲养动物给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焦点问题进行法治剖析,以案释法,以法明理,让法治思维“声”入人心,让法治精神融入学生“生活圈”。
《形势与政策》课程从中国式现代化为切入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汇聚更多的力量,抓好社区治理,用心用情用力用智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他们的认可,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准确把握社区发展治理的着力方向,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不断总结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经验做法,不断摸索中国式现代化社区管理的发展路径。
三堂思政课的现场教学结束后,参加本次实践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实践课堂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很独特的学习经历,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学到的知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形式新颖,让人听得懂、听得进。”一位同学说,这不仅是一场课堂实践,也是一场心贴心的交流会。
我院将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